![採礦 採礦](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5/Childrenmining_300.jpg&width=300&height=246)
【帶有藍、綠或粉紅色屬的有色鑽石十分罕有,目前最昂貴要數帶有濃豔紅色的鑽石,不是血染的。附圖為採礦,取自維基百科。】
西元 1772 年,法國化學家拉瓦西(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把鑽石置入充滿氧氣的玻璃瓶中,密封後利用透鏡把太陽光聚焦投射在鑽石晶體上。拉瓦西看著鑽石在陽光的熱力照射下,逐漸變紅最後燃燒,就像一片木炭在空氣中燃燒一般。但是不同的是木炭燃燒後會有灰燼,而鑽石燃燒後毫無灰燼,一顆晶瑩剔透的鑽石晶體就這樣消失不見了,唯一的產物是二氧化碳氣體。由於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木炭燃燒也同樣產生二氧化碳,因此當時鑽石被認為與木炭具有類似的化學成分。
24 年後(西元 1796 年),英國化學家譚能特(Smithson Tennant, 1761-1815)重複拉瓦西的實驗,發現等重量的木炭與鑽石經過燃燒會產生等體積的二氧化碳氣體。譚能特因而證明鑽石其實與木炭同樣是碳元素的結晶,只是因為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形成截然不同的外觀。
由於鑽石的經濟價值及稀少性,自從譚能特發現鑽石其實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結晶以來,不少科學家和業餘人士都努力嘗試以人工方法製造鑽石晶體。歷史上曾有不少人自稱成功地合成出鑽石,然而後來的科學檢驗證實,在譚能特認為鑽石就是純碳結晶以後的 150 年間,並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製造出一顆人工鑽石晶體。儘管如此,前人的嘗試、努力與失敗的經驗,的確為後來的人造鑽石工業建立了堅固的基石。19 世紀末葉,人們從南非金伯利岩(kimberlite)開採鑽石礦的學習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天然鑽石原來是在地底深處(150 公里或更深)的高溫高壓地質環境下,歷經百千萬年緩慢過程孕育而成的稀有結晶。
如果胃不再是消化器官,而是合成器官,當我們吃下碳,然後高燒加便祕一百萬年,會不會拉出鑽石?如果可以,這算不算人工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