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岔的雙面刃。】

恨的反面是愛,
愛的反面卻不是恨,
而是漠不關心。
這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



卷末附錄:我不知道何者為真,除非我在當下、當事。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默不關心。」這句話出自德雷莎修女。
  1969年,英國記者Malcolm Muggeridge拍攝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德蕾莎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德蕾莎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1971年,教宗保祿六世頒給德蕾莎修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同年的甘乃迪獎也頒發給她,此外還有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和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1997年9月5日德蕾莎修女逝世,享年87歲,留下了4000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印度替她舉行了國葬。
  然而,英國作家Christopher Hitchens寫了一本研究德雷莎修女的專書《The Missionary Position: Mother Teresa in Theory and Practice》他說:「你所知道的德雷莎修女,不是部份是假的,而是全部都是假的。」例如:
  ◆德雷莎修女所服務的印度城市,加爾各答簡直是人間地獄:其實不然。加爾各答是現代化的大城市,大部分報導德雷莎修女的文章都誇大了加爾各答窮苦的程度。
  ◆德雷莎修女把她的一生奉獻給加爾各答:不然,德雷莎修女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梵諦岡,或是訪問其他的國家,她很少在加爾各答。
  ◆德雷莎修女的慈善組織幫助了無數的窮苦人:不然,儘管德雷莎修女收到大量的捐款,這些錢很少用在窮人身上。Chartjee寫的書《Mother Teresa: The Final Verdict》詳細的列出印度幾十年來的重大災害,德雷莎修女的組織幾乎完全沒有過問。德雷莎修女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她所經營的孤兒院,收容所……等等,這些機構常常是修女信口開河編造出來的,其實完全不存在。那那些捐款都到哪裡去了? 沒有人知道,因為德雷莎修女的教會是全印度唯一不公開帳目的慈善機構。許多錢毫無疑問,很多是用在擴充教會上,德雷莎修女的療養院沒有救護車,她的修女卻有專車參加禱告會。許多捐款給德雷莎修女的人以為他們捐的錢是用來購買醫療設備,整建醫院,或是僱用醫生。其實不然,儘管是在修女名聲最高漲的時候,她的療養院仍然在使用最不專業的設備。
  ◆德雷莎修女是無私的人道主義者:正好相反,她是偏執而且殘酷的基本教義派。德雷莎修女對於「痛苦」有一種不健康的崇拜,她認為受苦是讓人接近最直接上帝的途徑,因此,她所經營的「療養院」不是用來治療窮苦的人,而是讓他們痛苦的死亡的場所。德雷莎修女的療養院沒有任何現代化的醫療設備,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沒有受過醫療訓練的修女,她們使用沒有消毒的針筒,不使用任何止痛藥,也不打算治好任何人。因為修女禁止使用止痛藥,許多病人都是在最痛苦的情況下死亡。德雷莎修女唯一在乎的事,是傳教,她常常在違反病人的意願之下幫回教徒施洗。
  ◆德雷莎修女施展神跡,因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由於天主教進行宣福儀式前,必須要有奇蹟的見證記錄,德蕾莎修女的奇蹟見證紀錄來自於一位印度婦女,Monica Besra,她聲稱自己是德蕾莎修女神蹟的見證人,她將德蕾莎修女的照片,放在腹部,癌腫瘤就消失,但她的丈夫卻對媒體說,這事實上是她接受醫院手術治療的結果,他們之所以如此做是受到天主教教會要替德蕾莎修女進行宣福的壓力,根據時代雜誌的報導,治療她的醫生也受到天主教教會的壓力,必須對外聲稱這是一個奇蹟,此羅生門最後沒有定案,Monica Besra的丈夫後來也改變說詞,將癌腫瘤的治癒稱為德蕾莎修女的奇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iichii 的頭像
    reiichii

    空白

    reiich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