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4月30日/同伴:還是弟弟/參考資料:圖說西洋建築史、巴黎、維基百科】
出發前我為了第一晚的行程要先去戴高樂廣場凱旋門或艾菲爾鐵塔反覆掙扎幾次,一開始以順路為由是規劃了要先去艾菲爾鐵塔,然而網路上查到的資訊都說上下塔排隊約估時間要耗費至少兩小時之久,討論過後還是決定先去戴高樂廣場,艾菲爾鐵塔則作為壓軸。
根據文獻記載,紀念門最早出現於西元前2世紀初,架構是拱,配合柱式柱子和樑形成立面,是一種門形的建築類型,但沒有門板,只有展示特定事跡的銘文、浮雕和雕刻;其中紀念戰爭勝利者特別稱為「凱旋門」。紀念門或凱旋門初為羅馬獨特的標的物,一般是拱形,配合道路數目甚至有四方門的平面形式,西元前27年於義大利里米尼建造的奧古斯都凱旋門是現存最古老的作品。帝國初期開始,紀念門已出現在羅馬以外的地區。
1805年12月2日,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了俄奧聯軍,法國國威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為慶祝戰爭勝利,拿破崙充諾他的將士:「你們將經由凱旋門返歸!」次年即奠下首塊基石。然而建築師夏爾格蘭(Jean Chalgrin)的設計引發爭議,加上後來拿破崙帝國瓦解,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現在巴黎的慶典遊行都以之為起點。
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
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戰士墓,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裡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長明燈,每天晚上,這裡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
凱旋門位於戴高樂廣場中心(戴高樂將軍逝世前稱為星辰廣場),依據1845年歐斯曼男爵的藍圖所闢建,有12條大道由此放射延伸出去,有些以法國重要軍隊將領來命名。其中香榭大道(Ave des Champs-Elysées)被譽為巴黎最美麗的街道,兩次世界大戰及1989年法國革命兩百週年紀念遊行都在此舉行。
香榭大道起始於協和廣場,由東向西延伸1915米直到戴高樂廣場,筆直的街道讓我們可以看到從羅浮宮到拉德芳斯的歷史軸線。兩側從協和廣場到香榭麗舍圓環之間的花園,自1838年建築師希道夫(Jacques Hittorff)規劃以來幾無改變。花園是為了1855年世界博覽會而建,會場包括了與倫敦水晶宮相媲美的工業宮;後來大、小皇宮取代工業宮,成為1900年第三共和萬國博覽會的焦點。從克里蒙梭廣場(Place Clémenceau)經過亞力三大三世橋,就到了巴黎傷兵院。
亞力山大三世橋因沙皇亞力山大三世於1896年10月為之奠基破土而得名,僅以一塊6公尺高的單拱形鋼架橫跨塞納河,而且設計精密,避免橋身遮掩了和榭大道及傷兵院紀念館的整體景觀,是19世紀工程上的一大壯舉。
以下是第一日的路線圖,紅色為地鐵路線,藍色為步行路線;從傷兵院以南的行程是為了回位於第14區的Hotel Ibis,我們在巴黎的四天都住在這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