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5月1日/同伴:弟弟(嘆氣)/參考資料:圖說西洋建築史、巴黎、維基百科、景點官網】
離開聖許畢斯教堂後,我們坐地鐵到位於蒙馬特區的Abbesses站,綠色鐵鑄拱架與琥珀色路燈乃建築師吉瑪所設計,是少數仍存的新藝術風格車站原作。不過其藝術性不及了無止盡的旋轉樓梯令我更印象深刻,儘管後來在聖母院和凱旋門也爬了很長的樓梯,但Abbesses站樓梯的特色在於,它的旋轉角度巧妙地讓人產生「這一定是最後一段階梯」的錯覺,抱著即將解脫的希望,毫無心理準備地陷入股直肌地獄。
蒙馬特高地(Montmartre)是位於巴黎的一座小山丘,十九世紀末是藝術家、詩人及其信徒群集的地方,滙聚了妓院、酒館、諷刺鬧劇及其他眾生相。如今街頭畫家帶動旅遊業,在勞動節這天,唯有此地讓我感覺巴黎不那麼蕭索。高地上有兩處非常熱門的觀光景點。一個是山腳下的紅磨坊,巴黎最大的風月場所,美國好萊塢後來把它搬上了電影大螢幕;另一個是東南方山坡上的一幢雪白色的大教堂,巴黎的最高點--聖心堂。
聖心堂是巴黎的天主教宗座聖殿,供奉著耶穌聖心,從1875年開始建造,在1914年完工。建材十分特別,是一種白色的石灰華岩,一遇到雨水,石頭會滲出一種白色方解石,潔淨整座教堂,確保聖心堂在風化與污染的影響下,依然可以保持著白色的外觀,所以法國人又稱之為「白教堂」。
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德國宰相俾斯麥下令包圍巴黎,長達四個月的圍城期間,巴黎城內的糧食被吃得一乾二淨,總算撐到了脫離戰爭威脅之時,不致於出現人吃人的慘況,巴黎人十分感激神的眷顧,於是建立了聖心堂。另有一說是普法戰爭戰況激烈,法國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直接導巴黎公社起義,蒙馬特是巴黎公社第一次暴動的地點,許多公社的中堅份子永遠被埋葬在原先是石膏坑道的地下迴廊裡,這裡是他們最後撤退的地點,因凡爾賽軍在入口引爆炸藥而全數喪生,國民議會在1873年7月24日對巴黎樞機主教的請求作出了反應,他們投票決定建造聖心堂,並定義為「對巴黎公社社員所犯下的罪行的補償」。
聖心堂設計的靈感來自Périqueux地區羅馬拜占庭式的St. Front教堂,許多設計包含國家主義的元素,擁有3個拱的門廊,正門最上方是耶穌的雕像,大門入口處 浮雕描述的是耶穌的事蹟,兩側分別裝飾著聖女貞德與路易九世的騎馬雕像;卵形圓頂有巨大的馬賽克,被稱為基督聖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馬賽克之一,可以看到巴黎市全景;鐘樓置放了1885年在Annecy所鑄造的重達19噸的Savoyarde鐘,為世界上最大的鐘之一;聖潔的教堂內莊嚴謐靜,耶穌的肖像高高在上,表達出的是一份對神的敬仰之心;外圍則包括了一個供人們冥想,擁有噴水池的花園。
離開蒙馬特區,在歌劇院區的St-Lazare地鐵站草草吃了份 美式快餐後,我們先是拜訪了瑪德蓮教堂,路經加尼葉歌劇院、拉法葉百貨、薇薇安廊街到王室宮殿花園,接著在波布及磊阿勒區造訪了聖德斯塔許教堂、無邪噴泉,經過龐畢度中心,到聖賈克塔;橫跨波布及磊阿勒區的距離遠比想像中來的短,最後我們到達瑪黑區,從巴黎市政府、聖傑維聖波蝶教堂、孚日廣場一路步行至巴士底廣場。
瑪德蓮教堂是巴黎最大的一座希臘神殿式大教堂,座落在巴黎歌劇院附近的瑪德蓮廣場上,與塞納河對岸的國議會-波旁宮(Palais Bourbon)相望。1806年伊也納戰役後,為了紀念拿破崙軍隊的榮耀,根據建築師維諾的設計方案所建:周圍由52根高20米的科林斯圓柱,所環繞支撐, 形成謹嚴大方的柱廊,正面頂著三角型山牆,山牆浮雕裡描繪著「最後審判」圖;入口左邊有耶穌受洗雕像,右邊是聖母的婚禮雕像;銅門浮雕由H. de Triqueti創作,以聖經十誡為題材。教堂內寬廣的空間裡,光源來自大殿天蓬的五大圓拱頂,沒有任何彩繪玻璃,前後殿則是半圓形,相當原創性及壯觀。神聖的祭壇上有精雕細琢地瑪德蓮昇天像, 是19世紀義大利名雕刻家馬羅切提(Charles Marochetti)的傑作。教堂兩面系列科林斯大圓柱間,有引人注目的左右各四位聖徒大雕像。 1808年凱旋門完成後,該廟的紀念意義減弱;1814年全部竣工路易十八確定瑪德蓮必須回到教堂, 1845年正式成為大教堂。
加尼葉歌劇院是加尼葉為拿破崙三世所設計的,被認為是新巴羅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1858年,奧西尼曾企圖在歌劇院外暗殺皇帝,於是加尼葉特地加蓋一座亭閣,沿東側弧形坡道而上,皇帝下了馬車後可直扺皇家包廂。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此事後被改編為《歌聲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聖德斯塔許教堂(St-Eustache)為哥德式建築,內部格局仿聖母院,樑柱將中殿分為五段,前端有5間半環狀排列的小禮拜堂。1532年動工,1637年落成,是文藝復興式藝術的極致表現。
約12世紀中葉,哥德式建築誔生於巴黎近郊。1144年完成的聖德尼修道院新教堂,一般被視為第一座哥德式建築。石造建築最困難之處在於天花板,圓頂、拱頂等拱應用形式和拱一樣,最下端會有一股向外伸展的推力,為了避免牆壁崩塌,仿羅馬式建築都非常厚實,以對抗這股推力;哥德式建築則以尖拱取代半圓拱,使結構的承重力得以分散,視覺上也得以突顯高度。此外,以枝肋所形成的肋拱支撐天花板,加上凸出於外牆的飛扶壁輔助支撐,將推力分散出去,不須再仰賴厚牆,窗戶面積得以擴大,大型玫瑰窗也可以使用。種種建材及技巧都在彰顯高聳輕盈的印象,構築天國般的理想城市。
龐畢度中心後側最顯眼的就是rue de Renard上的彩色輸送管:藍色排氣管、綠色水管、黃色電線管、紅色人行通道;巨大煙囪是地下區域的通風管道,不鏽鋼是結構樑。用意在於讓大眾瞭解建築體中的新陳代謝。
聖傑維聖波蝶教堂(St-Gervais-St-Protais)為紀念被羅馬暴君尼殺的兩位士兵而建,並以其名名之。歷史可溯至6世紀,,擁有巴黎最古老的古典式正面,混列了科林新、多立克與愛奧尼克式圓柱。
在古典建築中,柱式就是法則。多立克式形成於希臘本土,是柱式的最古老形式,柱頭由方形石板和豐碩圓盤形成,柱身刻有凹槽,中段施以左右微微膨脹的圓柱收分線。愛奧尼亞式起源於小亞細亞,特徵是柱頭有兩個渦旋形飾,這種形狀從正面才能看出來,倒吊鐘形柱頭的科林斯式柱或許正是因此而生。
以下是第二日的路線圖,紅色為地鐵路線,藍色為步行路線。
留言列表